雕刻工坊:www.sukuo.cn
阿拉善玉披着霞光,艳丽无双 “又耳三工”番窠倒臼,搅一池春水覆江潮
什么是艺术? 艺术并不是目的, 而是一种表达方式, 是一种结果。 至于我自己, 我只是要表现表象背后的东西。 ——巴尔蒂斯
人们称他为寻找者,他不寻找,他看见。他就是“又耳三工”,重新定义阿拉善玉雕件作品的巧雕师。
初见“又耳三工”的作品,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。“又耳三工”若是一个画家,必是像毕加索般的不羁。阿拉善玉剥去岁月的尘土,玉见他结缘的画笔。他的作品,那种洗炼、老成 、要言不繁,乍看无纵其才,再看倒像是大匠晚年才得修炼到的境界。
布局不拘传统,“又耳三工”将立体主义散点式的观看同局部观看互相混淆,相机得事,看一处雕一处,局部写实、合理,整体虚构、不合理,由此遂引发层出不穷的新造型、新构局,他的每一件作品仿佛都刻着一句“这就是我”。
换言之,他认为雕刻自身的价值不在于对事物如实的再现,巧雕师不能光刻画他所见之物,而必须首先塑造他对事物的认识。雕件作品能表达事物的可见之现象,同样也能表达出事物的观念。
人总是从某一个节点开始,学会移去现实的外貌,将对象的观念转换为不可磨灭的印迹。对象唤醒了艺术家,激发赏石人的思想,释放雕刻师的情感。
阿拉善玉质如刚玉,色像霞光,润似水晶,灿若珍珠,类如繁星,它们或多或少感染着雕刻师的思想。而面对原石,所有的形式雕刻师都必须接受,因为人之所以为人,心灵连同感官,对情感有强烈的渴求,色彩与形态皆是情感的外在。而今,阿拉善玉是幸运的,它遇见了一位懂它的艺术家,“又耳三工”不去理睬条条框框的限制,将浓墨的情感泼洒在作品之上。
有人说,我不懂欣赏这样抽象的作品。当然各有所爱不能强求,但试图解释雕件的人实在不可谓之有大智慧。如同毕加索的画作,若太直白,便没有了存在的意义。
毕加索说:“优秀的艺术家模仿表象,伟大的艺术家窃取灵魂。”又耳三工将阿拉善玉雕琢成错落的线条,赋予它形形色色的灵魂。他读懂了玉,谁又从玉中读懂了他。
【免责说明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网站上部分文章为转载,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,我们已经尽可能的对作者和来源进行了通告,但是能力有限或疏忽,造成漏登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,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。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