雕刻工坊:www.sukuo.cn
景泰蓝作为燕京八绝之首从一诞生就被打上皇家的烙印,自古就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力,帝王虽已不复存在,但因为有艺术家们的不懈努力,那些传承百年的灿烂文化终被保留下来。
今天我们就来细数景泰蓝的来龙去脉,去感受皇家艺术的空前盛世。
第一章 景泰蓝 掐丝珐琅,一种化洋为中的创造 也是一种综合性的金属特技工艺 史料记载,元朝,随着元蒙大军的西征,由“大食国”传入我国。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横跨欧亚大陆吞并大食国,俘虏了大批有专业技能的工匠,并将他们作为工奴专为皇家贵族制作奢华器物。 在《宋史·外国列传》中记载:“大食国”本波斯之别称,是宋、元时期中国对西亚、阿拉伯地区的称谓。 因阿拉伯地区流行华丽的金属胎珐琅制品,于是被俘的阿拉伯工匠便带着烧造技术和原料来到中国,传入之初,又称作“大食窑器”、“鬼国窑器”和“佛郎嵌”。 元朝末期,由于烧造技术的不成熟,缺少工匠和稀缺釉料,故生产规模并不大,制品并不多,未能形成规模,后经明代匠师融入传统的金属镶嵌工艺,并旁参陶瓷工艺,发展成一种完全中国化了的民族工艺美术品种,明宣德时期已有精品,至景泰年间则更加繁荣并高度成熟,由此“景泰蓝”便成了铜胎掐丝珐琅的美名。
第二章: 景泰时期的制品,品类众多,既出现了鼎彝之类的大型器物,也有大批花瓶、盘盒、熏炉、灯台、碗碟等日用器皿。 装饰图案除了番莲、饕餮、蕉叶外,还有菊花、楼台、山水、人物、云鹤、龙凤等式样。地色多为釉蓝色、宝蓝釉,以之衬托纹饰中的鸡血红、深浅绿、深浅黄、车梨白、葡萄紫各色釉,光亮夺目,华贵晶莹,再配以镀金掐色,愈显富丽华美。 景泰以后,特别是到了明后期以至清代,这一工艺品种的花纹更繁,釉色更多,工艺更细,风格也走向繁艳华丽。 乾隆时期,掐丝珐琅工艺全面兴盛,设立内府造办处,并正式达到巅峰。这一时期的景泰蓝装饰繁缛,纹样采用传统的螭龙、兽面、吉祥纹饰、莲塘、山水、番莲及莲瓣、菊瓣和各种西洋式花朵。掐丝的技术更为娴熟,釉色艳丽,同时结合錾胎和画珐琅之制作技巧于一体,使掐丝珐琅工艺之发展臻于极境。 清代的铜胎掐丝珐琅的应用范围又有扩展,大至屏风、桌椅、床榻,小至文具与装裱中的轴头,无不可用景泰蓝者,而且景泰蓝还与其他工艺结合,成为了镶嵌配件,风格更加华贵鲜丽。 景泰蓝身为历代皇家重器 只能皇帝独享 皇宫大殿主要陈设景泰蓝 作为镇殿之宝 据史料记载 乾隆四十四年除夕年夜饭 只有乾隆皇帝的餐具是景泰蓝 底下人全部用瓷器 乾隆皇帝对景泰蓝的制作颇为重视 据《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》记载: 于乾隆三十七年五月画得掐丝珐琅天鸡尊一件 交太监胡世杰呈览 奉俱照样准做 皇帝本人对珐琅器制作技术相对精通,并且为确保珐琅器的质量,乾隆帝对珐琅制作人员会给予奖惩,这一切成就了掐丝珐琅器在历史中的巅峰时刻。
在封建社会景泰蓝对于普通人来说实属无缘,然而现在,欣赏皇家艺术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,博物馆、艺术馆、美术馆等,在这些地方满足每个人享受高品位艺术的需求,领悟器物之道、艺术之美。 景泰蓝制作工艺极为繁缛 专为皇家制作御用珐琅器的工匠 终其一生只能掌握其中一道工序 108道工序冠绝天下 如今到故宫走一圈 几乎各个殿厅里都放着 大气而醒目的景泰蓝器物 难以想象 这些器物究竟凝聚 多少御用工匠的心血和智慧! 景泰蓝制作极为复杂,主要经过七个阶段: 制胎 用紫铜板制成各种器形。 掐丝 把铜丝压成扁丝,并根据装饰图案粘在铜胎上。 粘丝 用镊子将铜丝蘸白芨浆糊粘附在铜胎上,再筛一层银焊药粉,经900℃高温焙烧,使两者紧密结合。 点蓝 把各种珐琅釉料填嵌在花纹里,其底色多填颜料。 烧蓝 点蓝后入火烧制。 磨光 烧数次后用粗砂石、细沙石、黄石、木炭逐次加以打磨使蓝料与铜丝平整。 镀金 镀金可增加光泽并避免铜锈。 第三章: 不论世界如何变化 唯不变的就是 景泰蓝艺术大师始终如一的工匠精神 景泰蓝国大师们历经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精通了这门皇家绝密的“极难之艺术” 成为景泰蓝艺术的继承者 让这一华丽的艺术得以延 多年来,大师们的创作热情未减半分 经典之作层出不穷,曾多次作为国礼赠与外国领导人 彰显我国的深厚文化与国际地位
【免责说明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网站上部分文章为转载,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,我们已经尽可能的对作者和来源进行了通告,但是能力有限或疏忽,造成漏登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,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。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。 |